□融媒体记者 陈强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更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在肥东县撮镇镇,便有一家为残疾人量身打造的就业机构——撮镇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自成立以来,该机构帮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同时,也让他们得到康复治疗服务、生活能力训练、就业技能培训,从而真正融入社会,逐步回归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迎接崭新的幸福生活。
小车间见证生命的“蜕变”
初春时节,走进撮镇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偌大的操作间内,一群残疾人正坐在操作台两边,各司其职地忙着制作橡胶手工件。
在现场,记者留意到,他们中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手臂严重变形,尽管身体残疾,但大家却做得一丝不苟。其间,车间的一男子拄着拐杖来到一中年女子旁,做着示范指导。“你这个手法不对,应该像我这样。”
男子名叫孙超,今年36岁,家住撮镇镇建华社区,是车间的生产组长。11年前,在家里晾衣服时的他,不慎从4楼坠下,落下肢体残疾,平时走路需要拄着拐杖。因为身体残疾找不到工作,孙超便赋闲在家,基本大门不出。“那时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片暗黑。家里待得久了,感觉自己都成累赘了。”孙超回忆道。
2018年,随着撮镇镇创办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将车间建到居民家门口后,在村书记的介绍下,孙超来到车间,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7年来,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适应,孙超很是享受现在每天骑着代步三轮车上下班的生活。
据介绍,孙超每周上班5天,一天工作8个小时,除去保险外,每个月到手工资1400元,“手工活不累,而且这里都是像我一样的残疾人,大家都能打开心扉,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一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喜欢这里,大家能一起聊天,又能干活挣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孙超激动地说道。
为残疾人量身打造就业之路
据该机构负责人葛贻柱介绍,2018年,为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回报社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及县残联的帮助下,在外地干建筑的他回到家乡,成立了肥东县撮镇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还记得他们刚来的时候,衣服不整,头发不理,尤其是精神残疾的,沟通难度很大。我就一个一个跟他们沟通,同时与他们的监护人、家长们互相配合,并根据每个人的状况,安排合适的岗位。经过技术人员两个多月的教授,大家慢慢走上了正轨。”葛贻柱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公司共有智力、肢体、精神三类残疾人22人,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茶杯盖防护圈等橡胶手工制作。除了每月的基本工资,每人每个月可享受机构交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和人身意外险及药品补贴,机构为所有残疾人提供免费午餐。每天8小时工作制,所有员工享受法定的节假日及双休。
作为一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公司设有工作室、培训室、康复室、休息室、阅览室、卫生间,配备了管理员和康复员,日常采用工作+日间照料的助残模式,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日间照料,并通过康复训练恢复他们的劳动和自理能力,不仅给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也为残疾人提供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每年还会组织集体出游、年末评优评先进,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相比刚来时,现在大家的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知道把自己整理干净。正常一个月理发2次,而且大部分都买手机了,也学会了玩抖音,每天都是哼着歌来上班的。今后,我准备再扩展一下公司的业务,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谈及未来打算,葛贻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