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载悠悠话龙城
大城墩遗址(资料图片)
龙城遗址(资料图片)
龙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罍” (县文管所提供)
龙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簋”(县文管所提供)
龙城遗址出土的文物“鼎”(县文管所提供)

  □潘国树

  石塘镇龙城集是安徽省第六批千年古镇之一。千载悠悠,沧海桑田,春秋战国时龙城曾是诸侯国的都城,两汉、三国时是浚遒县治。东汉末年曹魏屯兵于此而重整之,又称“曹城”。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撤浚遒县并入合肥县,太康元年(280年)复县,并改“浚”为“逡”,为县治所在。东晋时,逡遒民众渡江,侨置江南丹阳郡宛陵县(今安徽宣城)。逡遒县城墙倒塌荒废多年,但从历史遗迹之中,依然能尽显龙城曾经的辉煌,展示龙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城遗迹

  大城墩遗址是合肥地区唯一的史前遗址。该遗址位于龙城西北角,距龙城集2公里,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墩台,面积4000平方米,高5米,三层阶梯,夯土台基十分明显,土质褐色细腻无杂质,北坡地表遭人挖掘毁坏,东南西三面为后人墓地,得以基本保全。现残存的最高一层长43米,宽20米,第一层与第二层高约2.5米,坡陡呈75度角,第三层为缓坡。经考察,遗址除表面受损严重外,其下4~4.2米保存完好。

  1956年,考古采集到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石锛。陶片多为夹砂红陶,素面较多,器形有鼎足,特别是在墩西坡红烧土中发现有稻粒结块;采集到的商周遗物有陶片,以夹砂和泥质红灰陶为主,另有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叶脉纹,器形有鬲足、罐等。

  1956年,大陈墩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省政府再次公布时,将“大陈墩遗址”改为“大城墩遗址”。

  龙城战国古墓群位于龙城社区丁头自然村南。2006年由于宁西铁路建设取土需要,使得龙城社区丁头的古墓群“重见天日”。当年,省市县文物部门对13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出青铜鼎4件、铜缸1件、铜礁斗1件、铜罍2件、铜錹2对,铜盆、铜戈、铜剑、铜镞、铜削等青铜器,还有车马器、玉器、陶器等计44件。古墓中7号墓最大,墓室边长各6米,深3米多,墓主位于正中央,南北西部各有一人陪葬,初步确定这是战国早期的贵族古墓。

  龙城新大街最北头有一口长约600米、宽约30米的大水塘,就是古城的护城河,名曰“龙池”。塘南埂是一条宽约10米的长方形高土堆,据考证是古城垣倒塌后形成的。南大埂被街道分成东西两段。龙城遗址包括整个汉浚遒县城内外:经肥东县文物部门初步调查,现东、西、北还残存部分土垄,是古城垣倒塌后形成的。城池东西长400余米,南北宽600余米, 面积约24万平方米。旧城址内和大埂上遍地断砖、碎瓦、残陶片,以梳妆台、东门、大杨家和龙城小学西边的渠道两侧最多。

  龙城集周边地下,有从商周到南北朝时期的大量遗物。商代遗物集中于城西,先后采集到陶纺轮、石斧、石锛及陶鬲、陶罐等残片;汉代和南北朝遗物更多,有青铜剑、铁剑、箭镞、戈、陶井栏、陶罐、陶盆、铜碗等。

  城东东份梁古墓群位于东份梁、龙城余、龙城杨等自然村之间,1958年,县文物考古挖掘出石棺椁、砖棺椁、木棺椁墓多座,出土青铜件九枝灯、鼎、爵、釉陶等较多的汉代遗物。城西喻冲汉代古墓群也出土了许多汉代遗物,如虎子、陶灶、青釉罐、铜镜等。周边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偶尔也会挖出一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物。

  梳妆台遗址在龙城粮站北面,台高一丈余,台面一丈见方,台北面靠护城河埂城墙旧垣,缓坡上去。传说妙庄王的妻妾每天早晨都在此梳妆打扮。

  龙城社区主干道横穿遗址,村民大部分生活在古城墙内。龙城遗址和现代集市,形成了一个神秘的“虫”字形,“口”代表古城墙,中间一“竖”代表主干道,最下面那个“横”代表合宁高速铁路,右下角那个点代表龙城杨古村。龙城杨古村位于龙城遗址南,村内保留着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天波杨府庙,庙内有杨八姐石像。村里的居民全部姓杨。每年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都有一场杨府庙会,当地及周边杨姓居民都会来赶庙会。2010年10月,龙城杨府庙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杨府庙原先是杨姓村民祭祀祖先和神祇的地方,新建的杨府庙为两层,上层供奉财神,下层供奉土地神。

  龙城古建

  进入清朝康乾时期,龙城梁姓经过300余年约14世的繁衍,已有150余户分布在东份梁、北份梁、小圩梁、老梁集、梁小郢、梁拐、梁褚等村庄和老城内,成为大姓望族。梁姓合族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在龙城旧址内首建梁氏宗祠。宗祠呈南北向,大门坐西向街,三进,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就在梁氏建祠后没多少年,谭姓宗族在梁氏宗祠斜对面也建了谭氏宗祠,大门坐东向街,也是三进,青砖灰瓦。接着有条件、有实力的谭、丁、杨、殷等姓氏族人建起住宅和商铺。后来殷姓在谭氏宗祠南面不远又建了公用房,专门用来聚集开会等。梁、谭宗祠门前还立有牌坊,杨姓在街南也立了个牌坊。

  老街的北面是原龙城寺和梳妆台,街南面的东边是龙城杨姓居住区,街南面的西边是龙城丁姓居住区。两家宗祠、一处公房以及三座醒目的牌坊、龙城寺的建筑形成了集市的模样。

  龙城商贸

  龙城集初开集时,坐商不足20户,主要是面坊、油坊、豆腐坊、糖坊、白肉铺、纺织铺、成衣铺、铁匠铺、木匠铺、石匠铺、篾匠铺等,还有流动的摊贩、行商等,后逐步发展成粮油行、家禽行等。富裕起来的商户盖起青砖灰瓦清式建筑的房子,与宗祠也相谐,商户逐渐多了起来,甚至还有徽商来此经营茶叶、竹木,以及中医中药铺。龙城集每月农历二、四、七、九逢集,只是满足了当地周边民众的需求而已,没有突出性发展。

  民国期间,龙城集商业发展缓慢,手工业继续维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合肥县石塘区(合二区)龙城乡公所成立。但地方政权数年由土顽武装葛传江、杨建州掌控,他们长期盘踞龙城,危害周边乡里,势力最盛时达到300人、200余支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二月,新四军老八团打散、歼灭了这股土顽武装,但驻西山驿土山的小股日军还是经常骚扰百姓。这个时期,龙城集市民生艰难,虽仍然是一条南北老街,但铺的一段石板已是荡然无存。

  龙城今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身的农民有了耕地,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各项公共事业也有大发展。乡公所和公社办公室设在谭氏宗祠内,龙城供销社设在殷氏宗祠内,小学办在梁氏宗祠内,粮站建在老街北面原龙城寺旧址上。1961年9月成立龙城人民公社,不久创办农业中学,地址选在店高路南、徐杨岗与梁褚交界处。后又创建了公社医院、信用社、邮政局、合作饭店、农具社、食品组、贸易市场,还办了几家企业,如粮油加工厂、机械厂、维修厂、磷肥厂,一派新气象。龙城大队人口与户数在增加,一条南北向平行老街的土大路穿城,又穿护城河而过,与店高路相连,增加的农户和机关单位就在土大路东西两边建设,1975年到1990年基本上形成了一条新街。

  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大幅度增加,农民和单位的用房大大改观,普遍是砖瓦房和楼房了。1998年新街进行集资改造,一条水泥硬化、宽20米的新街建成,北起店高路,南到大杨坝,总长1200米。新街和老街相距约150米,中间有四条巷街。1998年建成使用的农贸市场坐落在粮站东门外,与社居委隔街相对,占地1000平方米,有摊位100个,商铺30户。2000年最繁荣的时候,新街有商户100余家。新街两旁栽有樟树,装有街灯,夜晚灯火通明。农村集市贸易繁荣,较好地满足了龙城社区及其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本栏稿件均由中共肥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社会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悦读
   第08版:专题
千载悠悠话龙城
肥东悦读07千载悠悠话龙城 2024-05-31 2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