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肥东十八联圩:~~~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东十八联圩:
一个“老渔场”的往日今朝
鸟类是反映湿地建设最好的标准。随着湿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东方白鹳、白琵鹭、黄胸鹀、小天鹅等多种候鸟选择这里作为栖息地越冬。(2023年11月28日摄)
图①为改造后构筑的湿草地、滩地、芦竹沼泽以及浅水区等多样化湿地环境,形成了完整良好的生态结构。(2023年11月29日摄) 图②为改造前的十八联圩因不断围湖造田,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蓄洪功能丧失。(资料图片)
昔日的渔民变身为巡湖员,从原来的每天下湖捕捞变成今天的每日巡河,成为湿地的保护者。 (2022年5月12日摄)
合肥环巢湖十大湿地,构筑起一道“翡翠项链式”的生态屏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就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并已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之一。(2023年8月9日摄)
33座“生态渗滤岛”散落在湿地中间水面上,兼具“防汛+生态”双重功能,成为城市应急的“大水缸”、生态的“净化器”。 (2023年11月1日摄)
第八个安徽湿地日,学生们来到十八联圩开展认识湿地、观察鸟类等校外实践活动。十八联圩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生动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与社会志愿者团队前来开展研学、科普、宣教活动。(2023年11月6日摄)
一辆复兴号动车从十八联圩穿过。形如巨龟的十八联圩恢复美丽容颜,新绿漫野,水草丰茂,一幅碧水蓝天的环湖流域生态画卷徐徐展开。(2022年8月12日摄)

  □陈振  全媒体记者  许庆勇  谢文  文/图

  肥东十八联圩,曾是巢湖近岸的自然蓄洪湿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老渔场。上世纪60年代起,因不断围湖造田,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蓄洪功能丧失……

  为了治理水患、恢复生态,近年来合肥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巢湖周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十大湿地,形成环巢湖湿地群,构筑起一道“翡翠项链式”的生态屏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就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

  2016年,肥东县决定在十八联圩实施“退居退渔”工程,一年间1.2万人搬出圩区,3500亩鱼塘水面清退,随后湿地治理的一、二、三期工程也立即展开。2022年7月底,随着湿地修复三期项目最后一道工序落地,十大湿地正式建成,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也投入使用,转入运营维护阶段。

  建成后的肥东十八联圩湿地,将渔场里方格圩坝打破推倒,将鱼塘底泥挖起筑成33座“生态渗滤岛”。除此之外,还构筑了季节性草滩、湿草地、滩地、芦竹沼泽以及浅水区和深水区在内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新建进(退)洪闸等水利设施,实现十八联圩蓄洪库容1.09亿立方米。未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将兼具“防汛+生态”双重功能,成为城市应急的“大水缸”、生态的“净化器”。

  从让人头疼的蓝藻污染,到重现一湖碧水;从雨季圩区被淹没,到建成全国首个生态蓄洪区;从人水相争到城湖共生……短短几年,肥东十八联圩恢复美丽容颜,实现华丽转身,让巢湖明珠更加璀璨耀眼,已成为合肥最美的风景、最亮的地标、最好的名片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社会
   第06版:镜像
   第07版:关注
   第08版:专题
一个“老渔场”的往日今朝
肥东关注07一个“老渔场”的往日今朝 2023-12-22 2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