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的宣传工作,防止认识误区,让群众觉得小区整治带来的是部分群众居住条件改善、房产价值提升,违反公共财政的普惠原则。其实,城市街区和社区的微更新防止了大拆大建,本身就是资金节约、成本控制、问题导向的精细化操作,小区作为城市运行的基本细胞,通过功能完善、环境优化、条件改善,让居住条件不是太好的群众共享了发展成果,是“房子是用来住的”、“精准扶贫”理念的具体体现。县里对已建成普通商品房小区重在补齐设施不足和节能减排,优化公众服务,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新建小区重在规划设计建造的经验和新技术应用,探索未来方向。不同区域、不同小区发展阶段不同,问题和痛点也不一样,县里不简单一刀切,也不过分创新概念、拔高标准,把宜居小区创建变成百姓张口说得出、谈得来的身边事,变成百姓举手投足间能感受到的实在事。
县里加强部门的联动和配合,整体推进,重视综合统筹,建立乡镇(园区)、社区的工作网络体系,增加各种管理接口,引入各类要素资源,把群众家门口的身边事、犯愁事、困难事办好。让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限时化。在完成必要必需硬件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后续长效管理、公共服务的软性指标,把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和创造和谐氛围结合起来。肥东县的物业管理总体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宜居小区创建的工作本身就是典型引路、示范引领的过程,是“盆景”变“风景”的过程,创造了扎实条件,结出了丰硕成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为切实改变居民小区治安难以掌控的状况,借助先进科技,引入智慧小区管理分析系统,在老旧小区出入门口安装车辆牌照抓拍、人脸识别等系统,形成信息采集多种平台联动。其次,在智能报警、数据联动等八大功能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对进出车辆、人员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搜集,接入智慧城管、公安等数据,落实各系统数据相关联,实现智能化治安管控。智慧小区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实时预测预警预防各类违法犯罪,快速精准锁定嫌疑人轨迹,为侦破案件提供“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支撑。
(本刊记者 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