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比如芭蕾舞、交响乐,都可以作如是观。这是洋的,再看中国的。以文学为例,先不说《诗经》《楚辞》,就说“唐宋八大家”的美文,不通古文,断不了句子,既不懂又不通,欣赏就谈不上。
不过不要紧,只要你肯学,肯下功夫,慢慢就懂了。譬如看昆曲、听京剧,开始接触时感觉云里雾里,别人叫好,自己茫然,好像眼睛与耳朵都有问题,经年累月之后,终于玩味出唱腔身段与笙箫管弦的妙处,于是你被熏陶成戏迷,每每跟着板眼摇头晃脑起来。后来,瘾头上来了,不看不行,不听不行了,有的甚至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意亏了耳朵。当年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不知多少越剧戏迷老太太,一次又一次地去影院过“红瘾”。她们一遍遍走进影院,一回回哭出剧场,彼此相见,个个眼睛肿得像铃铛,哭完了,明天还要来看。哭,还要来看,还要来听,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说到这里,我真心为那个艺术遇到知音的时代喝一声彩。
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授业,正是文明的台阶。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