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繁重。当然,救助寻亲方式也逐渐从单一的人工查询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转变。如此背景下,多少个社会流浪人员在外漂泊多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均安全回到了家,与亲人团聚。
流浪四年亳州小伙终于回家
“感谢你们!这小子这几年都跑哪去了?我们到处找。幸亏有你们,他才能回家”,日前,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篱笆镇骆庙村,一位老人握着几位外乡人的手感激地说。
几位外乡人是肥东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当天,他们把老人的侄子王磊(化名)安全送回了家,那位老人则是王磊的二伯。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2016年5月9日,肥东救助站接到了来自八斗派出所的电话,电话声称,当地发现了一位流浪人员。没一会儿,派出所的同志将该流浪人员送至肥东救助站。原来,这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面对工作人员的问询,该小伙支支吾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之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其安顿了下来,一边提供吃、住,一边看能不能从他身上发现什么线索。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转眼过了三年,在工作人员的关心下,王磊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一次在和工作人员的聊天中,王磊说自己名叫“李超”,还无意中提及了“亳州篱笆镇”。机敏的工作人员立即与亳州市蒙城县篱笆镇取得联系,不过,当地政府查询了几十个叫李超的人,均与该流浪人员对不上号。
正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筹莫展之时,却传来好消息。原来,来自定远县公安局的马义民警官通过人像比对技术找到了该流浪人员的所在村,正是位于篱笆镇的骆庙村。随即,工作人员通过村干部联系上了王磊的家人。
原来,王磊的家庭十分凄惨,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病,王磊自己也有精神病。一直以来,王磊都跟二伯一起生活。2015年的一天,王磊失踪,从此杳无音信。
警民救助让流浪者与亲人团聚
昨天上午,记者在肥东救助站内看到墙上挂着一些流浪人员的照片。“这是六安的,这是阜阳的,这是河南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介绍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来,每年救助站都帮助数十个流浪人员找到了家。
当然,时隔多年,并不是每一个流浪人员都能被自己的亲属认出来。“前两年就有一个来自六安的流浪女子,我们千方百计找到了她的母亲,由于离家已有近二十年,所以母亲没有认出女儿。最后,还是通过DNA鉴定,才确认这是一对母女。”据肥东救助站站长刘瑾透露:以前帮助流浪人员寻亲,大多是通过电话问寻、人工查询的方式,找到亲人效率不高。现在技术先进了,人像比对、模糊信息查询,还有各种网络、微信群,所以效率自然高了许多。
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一个“警民救助群”。据介绍,这正是来自定远县公安局的马警官创建的,目前,群里已有近千人,大多数是全国各地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有公安民警以及一些热心志愿者。
在群里,“在站寻家,让爱回家”是每一位救助工作人员的工作主题,他们开展了系列寻亲活动。通过救助站网站、登报、电视等媒体公布寻亲信息。据了解,该群为2018年7月创建,到目前为止,已经帮助1500多名流浪人员找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