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 柳丝 黄琼
“五月石榴红似火”,本是古诗名句。然而,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曙光隐约可见的1947年,“榴火”则被合肥一群文艺青年作为进步文艺团体之命名。
抗战胜利之后,合肥成为安徽省会,出版有好几种报纸,大部是面向全省发行的。如旧《安徽日报》《皖报》、旧《合肥日报》《公正报》等。这些报纸均设有副刊。《皖报》副刊有陆洪非、李献文等中共地下党员从事编务,所以文艺副刊办得有声有色,团结了一批进步、文学青年(如彭拜等)在传播革命思想,帮助青年学生认清形势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合肥日报》的文艺副刊亦由进步人士王照慈等主编,后来成为“榴火”社骨干的许有为便在该刊上发表过数篇文章。1946年秋,许有为经其贞干中学的同窗好友丁工介绍,结识其亲戚史君。因史君在旧《安徽日报》里有熟人,便通过他为文学青年开辟了同仁性质的副刊园地——《文艺窗》编辑只有史君和许有为二人。
1947年春夏之交,《文艺窗》推出“纪念诗人节”(即屈原殉难的端午节)“诗专号”,许有为担任责编。当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节节胜利。“诗专号”中一些作品流露出国统区人民盼望天亮的迫切心情。菲子(许有为)作的《吊屈原》一诗;用历史映射、批判了当时“国统区”政治上的腐败和黑暗,应当说,是革命形式如火如荼,进步青年的激情澎湃催生出了“榴火”诞生。
也是在这一年春夏之交,合肥城区几个主要完全中学——省立合肥中学、省立贞干中学、省立合肥女子中学、私立正谊中学高中部学生中的文艺爱好者,在“民盟”组织的暗中推动下,相互联络,成立了一个进步的学生文艺社团——榴火文艺社。为何取此名呢?因为,五月是榴花盛开之时,同时五月有着一系列革命色彩很浓的节日纪念日。成立大会是在小东门旧安徽省文献委员会的一间会议室内举行的,那里也是《公正报》的社址。除了青年学生还有几名年轻的公教人员参加。
榴火文艺社一成立,便得到了《公正报》的积极支持,报社也有编辑出席了成立会。《公正报》是四开版面,拨给《榴火》副刊的篇幅每期大半个版,1947年5月《榴火》创刊号正式出版。许有为替这个合肥文学青年的第一片园地写了代发刊词,题为《我们这一代》。他在文中举出三位历史伟人作为进步青年的学习榜样,他们是:华盛顿、列宁和孙中山。另外还有《写在五月》等几篇文章和若干诗歌、散文。这些作品的革命倾向和政治色彩都是挺“红”的。
在榴火文艺社成员中,许有为、李章英、白苇(女)、李章森(李晓枫)姐弟,阿红(李晴)、黄薇(女)、牛耘等均为积极分子。牛耘负责采编每期的学府风采专栏。榴火文艺社的聚会和《榴火》副刊的出版都相当活跃。就在该社成立不久,旧《安徽日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办)出现了一个定期副刊《青锋》。
据该刊编者注释:青锋,即青年先锋之意。编者俨然以青年先锋之导师自居,大肆宣扬“总裁言论”,告诫青年防止“赤化”,最后赤裸裸地宣传蒋介石的“戡乱动员”口号。因此,这是一个御用文人的副刊。
《青锋》的出现,引起了进步文化界的警惕。榴火社的同仁认为,《青锋》企图把青年引向政治上的歧路,愤愤不满、反感并决定反击。在彭拜的支持和鼓励下,许有为写了一篇题为《庄严的猴子》杂文,揭批《青锋》那种“沐猴而冠”的走狗文学本质。此文经彭拜推荐,在陆洪非编辑的《皖报》副刊上发表。《庄》文刊出后,在省城文艺界引起轩然大波,《青锋》编者在该刊发表长篇答辩和反批判文章,居心险恶地引入政治陷害,妄图把“红帽子”扣到《庄》文作者许有为头上。加之在红五月合肥全城学生反对国民党青年军的示威游行中,许是几位学生领袖之一,因此他上了“黑名单”。1947年夏,在贞干中学老校长二十年代就加入中共地下党的王贯之先生的关照下,许有为匆匆结束了毕业考试,拿了一纸临时毕业证书,赴外地考大学去了。1949年1月,他在来安县考上了华东大学江淮分校,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斗争并没有结束,《青锋》的反扑激起了榴火社更多文学青年的义愤。彭拜组织了十余篇文章,以“笔指”《青锋》为题开辟了一期专栏,将这些文章在《皖报》上发表。《青锋》经此一击,再无招架之力,榴火文艺社在以革命舆论抨击反革命舆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榴火”社的骨干,多在文教宣传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许有为离休前任合肥教育学院(后并入合肥学院)教授,白苇曾为《合肥晚报》文艺组负责人,阿红(李晴)曾任《广州日报》副刊编辑,牛耘则是市总工会的宣传干部,被称为“合肥通”撰写了很多合肥民俗掌故的文章。李晓枫多年执教,后到市政协任职,现在大都已作古,让我们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