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浮槎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泉水悠悠话竹塘(二)
  □王盛水

  战斗英雄王克祁

  竹塘村王赤保的祖先自明末清初由江西迁移至今,经过400多年的繁衍生息,赤保公会保公的子孙已衍生至20代,现在入谱的人口达50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由于大竹塘龙泉水的滋养,得益于鲤鱼地的佑护,小小的百来户的村庄,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市长,十多位专家教授,二十多位县处级以上干部,两位革命烈士。特别是全国战斗英雄王克祁。

  王克祁,乳名丫头。1922年出生于竹塘村王赤保。自小生得白净腼腆,“丫头”因此得名。日本人占领合肥后,因父亲早逝,他随母迁居铜陵市伍峰区自然村。自小家中困苦,痛恨旧社会的不公平。1944年2月从铜陵县参加新四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的战士,参加过南京以西的皖江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墨迹未干,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以重兵清剿皖南沿江地区的人民武装。王克祁随游击队在皖南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先后担任机枪班长、排长、连长,多年的战斗中,王克祁英勇顽强,屡立战功,坚持敌后的游击战争,对开辟与坚持祁门一带游击区起了重大作用。1946年3月,他在石埭县境内率领二十几名战士,据守村庄,打退敌人一个营。1948年,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游击部队向沿江地区发展时,王克祁率部在祁门县一带几个月里即消灭一大批反动刀会和恶霸武装。江西浮梁县的反动刀会集中1000多名会徒向安徽祁门县进攻,王克祁率领主力连与敌近战,上刺刀冲锋,一举击溃敌人,俘虏100多人,经教育后释放。从此,祁门和周边的反动刀会土崩瓦解。由于他在祁门县境内战功卓著,立功受奖,部队首长为他改名王克祁。

  新中国成立后,王克祁所在部队被编入华东军区下辖的皖南军区。他又在皖南的剿匪斗争中继续立功。1949年10月初在东流、至德县剿匪战斗里,他身先士卒,不惧艰险,曾亲手活捉了大土匪吴天赐。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机智灵活,屡建奇功,因而荣获皖南军区战斗英雄称号。

  1950年,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推选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代表时,王克祁作为皖南军区战斗英雄的唯一代表而被选入华东军区的代表团,作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258位战斗英雄代表之一,王克祁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一位战斗英雄。

  遗憾的是,1952年10月20日下午5时30分,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劳成疾,正当青春年华、前程似锦,年仅30岁的王克祁病逝于南京。华东军区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并以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名义安葬于南京雨花台山麓,独立建墓立碑。

  龙泉山下徐子苓

  合肥的名山古寺,竹塘村东北的龙泉山龙泉寺是值得一说的。据寺内碑文记载,此寺初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朝,重建于清嘉庆六年,据说当年规模很大,寺的大门建在山脚下,寺庙从山腰一直盖到山顶,顶峰现今仍有佛殿遗址,当地群众仍称此峰为“对山庙头”。从明朝到1931年这段时间,古刹龙泉寺历经兴衰,几度废立,但规模逐渐缩小。后遭兵燹,大部分房屋被毁,到了解放初期仅剩下山腰处庙宇四栋,禅房三十多间。在距山门前50多米处,植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三人难以合抱,树有九丫,高达30多米,世间少见。现在的大门建在一块巨大的半圆形石头上,此石曰“龙嘴”,也是一方水池。山门门楣上有“龙泉古寺”四个大字,有对联曰“佛国三千界,禅林第一家”。“龙嘴”后侧,有两排竹木称之龙眉,左眉栽天竹,右眉植冬青。龙眉下有龙眼(双井),泉入井中四时不涸。龙泉源流有两处,一处源自日照泉,另一处出自大雄宝殿北山墙根石罅间和宝殿左侧约二十步的珍珠井。此井底布满粉状细沙,泉水自下而上喷涌而出,沙面泛起阵阵小沙泡,晶莹闪烁,耀眼夺目,犹如颗颗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水自佛寺后环绕,经石桥到达僧厨,涓涓漫流,然后再从龙嘴中汩汩溢出,流向山下田园。

  龙泉寺四周环境幽雅,左边修竹万竿,右边松柏苍翠,夕阳西下,晚风吹拂,似龙吟虎啸,游人至此流连忘返,被誉为“龙泉胜境”。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在滁州任太守时,慕名前来龙泉山观赏游览,由于龙泉水清澈醇美,甘冽甜润,水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欧阳修品尝后把龙泉名列“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之。从此,龙泉山美名扬天下。

  在龙泉山这一风水宝地中,有一位名扬皖中的庐州才子,人称“庐州三怪”之首怪的徐子苓。这位怪才先生曾是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刘铭传的幕僚,凭此便可成就他非同凡人的一面。据《合肥县志》载:徐子苓(1812-1876)字西叔,亦字毅甫,晚号龙泉老牧,南阳子。清道光举人,工诗文,兼通医、卜、相之之术,以过目不忘颖悟过人之才遨游于公卿之间,性价特有能名,曾任过和州学正,著有《敦艮吉斋诗文存》行于世。

  徐子苓世称徐南阳,家世清贫,祖居合肥城内二郎庙,靠磨豆腐为生,父早逝,依母教养,十三岁始读书,十六岁(道光年间)中科举,返肥不仕。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时,天道不顺,国势颓废,每况愈下,洪杨起义于金田,天下纷乱,子苓随母避居肥东桥头集山中的葛家嘴村,村前有明塘,后负横山,龙泉寺在宅后三里之遥,四面环山、风物优美,清诗人王子恒私访南阳公诗曰:

  暮色苍然至,言寻隐者村。

  奇峰绕屋角,乱草护云根。

  徐子苓在葛家咀村东头,前后是对厅,窗棂是古雕阴阳八卦,摹绘三国诸葛亮,中有走道,道旁有老枣树,树下为 “鹤冢”(鹤为曾国藩赠),徐子苓与曾国藩之间有诗文谢答,徐与曾情感密笃,所著《敦艮吉斋诗文》系曾国藩资助刻印。树边是小书房,为藏书之所,书房山墙朝东,有巨窗,宽五尺长丈许,二窗洞开,东山月上,光入书斋,皎洁爽朗,架书琳琅增辉,南阳称之“先得月厦”,自居其处,又名“龙泉精舍”。晚岁归里放牛东山,取名为龙泉老牧。

  子苓平生批阅数十万卷书,并亲著敦艮吉斋诗文存(两本诗、四木文集合计六本一部)。

  徐子苓的次子元叔自小聪慧,很得父爱,可叹天妒其才,少年早夭,对徐子岺打击很大。元叔十五岁时有病床遗诗数十首。下面选其一首:

  架上书读未了,篱外花开正好。

  亲恩难报愿重来,兵火范茫天地老。

  元叔少年就读葛家咀祠堂,一日晚学归,母见元叔问之曰“男大当婚”,元叔答之“应星不正十九岁归位”。后元叔果在十九岁时病亡。

  元叔死后,徐子苓思子不解,夜饮大醉,行坐元叔墓上吟诗吊之:

  只此一棺隔,醉来呼不应。

  悲风吹热泪, 堕地尽成冰。

  狐啸月全黑, 燐飞霜有棱。

  酷吟扣枯冢, 泉下可曾听?

  子苓至此身心不爽,一日坐书斋看书,突然有猫头鹰一对飞入,徐子苓认为此鸟入屋不祥,令书童捕而食之,食后病情转恶,走到大书屋睡卧在床,片时成群猫头鹰结队遮天盖日,歇满树枝,村中老人言:以小儿尿泼洒,无效。顷刻有猫头鹰大如车轮,落在子苓卧的大书房顶端,遮藏一阵,南阳公说:“我要起身了!”群鸟飞去,南阳覆盆而歌,病势传危,医药罔效,随之乘鹤西游。

  卢沟桥事变日军入侵中原,1938年春日军盘踞葛家咀村时,对徐氏书屋付之一炬,数十万卷书籍化为灰烬。

  (未完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社会
   第06版:关注
   第07版:浮槎山
   第08版:广告
泉水悠悠话竹塘(二)
刷脸
泸沽湖之约
读书的“扬弃”
肥东浮槎山07泉水悠悠话竹塘(二) 2020-08-13 2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